投稿须知
《南京大学法律评论》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CSSCI)来源集刊,每年分春、秋两季号,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。本《评论》拟登载高质量的法学学术文章。竭诚欢迎中外法律学人踊跃投稿。翻译稿请自行处理好版权转让事宜。
投稿请登录本刊网站稿件自动投稿系统。
投稿格式要求
一、来稿须提交word文档格式纸本、电子文本(可用电子邮件发送或随寄磁盘)各一份。
二、一律使用新式标点符号,除破折号、省略号各占两格外,其他标点均占一格。书刊及论文均用“《》”号,此点尤请投稿人留意。
三、文章以及标题序号用“一、二”;二级序号用“(一)、(二)……”;三级序号用“1.、2. ……”
四、数字用法
1.表示公元纪年及公制度量衡值,用阿拉伯数字;纪年书写要完整如1980年,不可写成80年;“年代”前须标明世纪如“20 世纪90年代”……
2.夏历及清代以前纪年一律用中文数字,提及帝王年号,须加公元纪年如“康熙二年(1633 年)……”中华民国纪年用公历阿拉伯数字。
3.杂志卷、期、号等用阿拉伯数字。
4.惯用语、缩略语、词组、约数等,用中文数字如“八国联军”“一二·九运动”“五年来”“五六人”。
五、注释体例
1.一律使用脚注,每一页重新编号。用自动插人的“〇”内“1、2……”序号。序号在标点符号之后。
2.报刊引用,依次标明注号、作者、篇名、报刊名、年代卷次、出版日期如“金克木:《主题学的应用》,载《读书》1986年第3期”……报纸须注明到第x版;不同地点出版的同一报刊,应在报刊前加注出版地如“天津《大公报》”……
3.引用书籍首次出现时,依次标明注号、作者、书名、出版单位、出版年、版次、页码。再次出现时可不标明版本。
4.译著须标明序号、作者国别、作者、书名、译者、出版单位、出版年月、版次、页码等。如“[美]本杰明·卡多佐:《司法过程的性质》,苏力译,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,第x页”。
5.引用西文论著,依西文惯例标注。
六、投稿须附3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、关键词及题目的英文翻译。
七、本刊文章将提供给相关期刊数据网,以便读者检索、引用。投寄本刊作者,视为同意此约定。凡不符合本刊投稿格式要求者,作为无效稿件处理。
八、来稿请写明作者姓名、性别、工作单位、职称、通信地址、邮编、来稿字数。稿件请寄编辑部信箱,请勿寄给个人,以免遗失。
编辑部地址: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法学院,210093;电子信箱lawjournal@nju.edu.cn; 编辑部电话:025-83594109。
英文注释规范
一、著作
注明:作者,文献名(斜体),版次(如有),出版社,出版时间,页码。
〔1〕H.L.A. Hart, The Concept of Law, 3rd ed.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2, p.10.
编著在编者姓名后加“(ed.)”(一人)或“(eds.)”(多人)。
〔2〕Jules Coleman & Scott Shapiro(eds.),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4, pp.23-26.
译著在文献名后注明译者。
〔3〕Hans Kelsen, Pure Theory of Law, trans., Max Knight, The Law Book Exchange, 2009, p.260.
二、 论文
期刊文章注明:作者,文献名(斜体),卷号 期刊简写 页码 (年份)。
〔4〕 Richard A. Posner,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Contract Interpretation, 83 Tex L. Rev.1581, 1590(2005).
文集文章注明:作者,文献名(斜体),编者,文集名称(斜体),出版者,出版时间,页码。
〔5〕D.N. MacCormick, Rights in Legislation, in P.M.S.Hacker & J. Raz (eds.), Law, Morality and Society: Essays in Honour of H.L.A Hart, Clarendon Press, 1977, pp.189-196.
三、 外国法规及判例
遵照其本国常用注释体例,例如:
-美国法院案例注释体例
〔6〕Beanstalk Group, Inc. v. AM Gen. Corp., 283 F.3d 856, 859 (7th Cir. 2002).
-欧盟法院案例注释体例
〔7〕Case C-137/12, Commission v. Council, EU:C:2013:675, para.58
-国际法院案例注释体例
〔8〕LaGrand (Germany v. USA), Judgment, ICJ Reports 2001, p. 466, para.88.
四、辞书
注明:辞书名 页码 (版次和出版时间)。
〔9〕Black’s Law Dictionary 402 (10th ed. 2014).
五、 研究报告
注明:报告题目(斜体),文件发布机构及编号,发布日期,页码或段落。
〔10〕Protection of Civilians in Armed Conflict,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, S/2018/462, 14 May 2018, para.10.
六、互联网资料
注明:作者姓名(如有),文章名称(斜体,首字母大写), +at +网址+括号(括号内注明访问具体时间)。
〔11〕Michael Schmitt, Precision Attack and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, at https://www.icrc.org/en/international-review/article/precision-attack-and-international-humanitarian-law (Last visited on 6 August, 2018).
德文注释体例
(一)期刊论文
格式:作者,论文标题,期刊名 期刊卷数(出版年份),S. 起始页(引用页).
说明:引用页部分,可选择仅标示引用始页后加上f.抑或ff.,或者完整标示引用起迄页。以下同此。
Schaffstein, Soziale Adäquanz und Tatbestandslehre, ZStW 72 (1960), S. 369 (370).
Alexy, Grundrechte als subjektive Rechte und als objektive Normen, Der Staat 29 (1990), S. 49 (51 ff.)
(二)一般文集论文
格式:作者,论文标题,in: 编者姓氏/编者姓氏(Hrsg.),文集名,辑数,版次[初版无需注明],出版年份,S. 起始页(引用页).
Stern, Die Grundrechte und ihre Schranken, in: Badura/Dreier (Hrsg.), Festschrift 50 Jahre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, Bd. II, 2001, S. 1 (7-15).
(三)祝寿文集论文
格式:作者、论文题目、文集名称、初版年份、S. 起始页(引用页)
Lilie, Zur Erforderlichkeit der Verteidigungshandlung, FS-Hirsch, 1999, S. 277 (280 f.)
(四)专著
格式:作者,书名,卷次,版次[初版无需注明],出版年份, S.引用页[或所在章节+边码].
Puppe, Erfolgszurechnung im Strafrecht, 2000, S. 221.
(五)教科书
格式:作者,书名,卷次,版次,出版年份,S. 引用页(或所在章节+编码).
Roxin, Strafrecht AT, 4. Aufl., 2006, S. 432. ( 或 § 4, Rn. 22).
(六)法条评注
格式:作者,in: 评注名称、版次、出版年份、条文编号、边码
Puppe, in: Nomos Kommentar zum StGB, 4. Aufl., 2013, vor § 13, Rn. 4.
(七)判决
格式:
判例集 卷数,起始页(引用页).
判决类型,期刊名 年份,起始页(引用页).
BVerfGE 115, 320 (324 ff.).
BGHSt 100, 21 (33 f.).
BGHZ 86, 240 (244).
BVerfG, DÖV 2008, 56 (57).
BVerfG, DÖV 2008, 56 = DVBl. 2008, 65.
|